4月2日,化学化工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20余名学生代表赴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教学与企业对话,将百年制药奋斗史与现代医药科技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一堂浸润家国情怀的“行走思政课”。

在企业“自力更生”文化墙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京以“制药报国”为切入点,现场讲授微党课《从“制药报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他以百年工业发展史为脉络,聚焦天津近代民族制药企业在技术封锁中艰难求生的奋斗历程,生动解析了激烈的“地塞米松之争”。“从范旭东到侯德榜,从青霉素国产化到地塞米松技术突破,一代代化工人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诠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层内涵。”于京老师结合当前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强调,“新时代化工人既要传承‘为国制药’的精神火种,更要勇担破解技术封锁的时代使命。”


在企业生产车间与研发中心,师生一行跟随企业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及企业在服务民生健康中的使命担当。随后,化学化工学院专业教师凌宏雷以“一粒药的诞生”为主线,结合传统中药大蜜丸制备流程与现代片剂生产技术,开展沉浸式实景教学。“从药材粉碎到压片成型,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是药物选材、提取、制粒、压片、包衣、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的集成创新。”他以行业关注的“缓释制剂技术壁垒”为例,剖析我国制药领域面临的挑战。“同学们,当我们把中药配方转化为国际流通的现代剂型时,不仅是在守护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在筑牢大国医药根基。”他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专业价值的深度思考。

此次“知行课堂”通过校企联动,将思政教育融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专业热情。下一步,天津理工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行走的思政课”育人矩阵,推进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