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理工 -> 正文
媒体看理工
津云:以用立业,为国育才——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谈教育强国的“天理”实践
2023-11-01

旭日朗朗,天理昭昭。天理之美,美在育人,美在德能,美在实新,美在青春的昂扬!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年轻的高校,诞生于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布局,今年只有44岁。但也正因为年轻,学校发展迅速——在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天津理工大学跻身全球前1000名,自然指数列99名,居全市第3,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同时,学校一直以“以用立业,为国育才”为己任,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坚持“从0到1”的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的关键技术难题,并针对天津市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多个“亿元级”的项目群。


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教委、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教育强国的天津实践——2023天津高校校长访谈”中,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练继建对教育强国的“天理”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



天理之快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本科及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9万余人,本科专业6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重点学科12个,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跻身全球前1000名,自然指数列99名,居全市第3,成为全球进步较快的大学之一。


对于学校取得的快速进步,练校长表示:“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大学自然指数排名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天津理工大学的办学科研水平,它强调高水平的论文和被高频率引用的论文,学术的原始创新是基础、是关键。”天津理工大学坚持“从0到1”的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导向,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明确基础研究的目标和对象,正在做出“人无我有”原创成果。


天理之先

除了“进步快”,天津理工大学还“以用立业”“敢为人先”“勇为人先”,目前学校已经储备了一批有明显优势的研究项目。


1、功能晶体材料研究

“天理”由吴以成院士牵头研究团队,是汇聚包括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等几十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承担了“功能晶体材料,特别是非线性光学晶体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在功能晶体创制新理论新方法,大尺寸晶体生长技术及全智能化制备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技术在信息安全、智能制造、量子通信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领域有着重大应用前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期,学校还围绕特种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应用,与山东大学联合申报“晶体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作,打造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地。


2.计算机病毒防治与区块链技术

天津理工大学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等单位联合组建了“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计算机病毒检测、特征提取、捕获分析、防护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网络安全、防范黑客攻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注册地设在天津理工大学。


区块链研究方面,天理培养了国内首批区块链领域博士。相关团队在区块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一项PCT国际专利获美国授权,其中“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方法”是国内第一个将区块链用于数据共享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目前正在承担区块链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课题5项。与企业合作的“共享经济综合服务中面向隐私保护的区块链全链路凭证平台”入选工信部2020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足以彰显天理在区块链安全方向研究应用领先的地位。


3. 视觉识别与智能手语识别系统

你可能也是第一次听说,手语也有各地的“方言”,动作上有一定的区别,识别起来难度很大。2019年,我国颁布了统一的手语标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要推广手语“普通话”,在此背景下,被誉为“聋人小清华”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与计算机学院成立科研团队,通过收集、积累大量手语手势,运用计算机智能识别系统,对各手语方言系统进行识别、翻译,实现“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并一举入选中国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该技术不仅仅能实现手语间的翻译,还能实现语言与手语的双向翻译,这一技术将大大提高聋人融入社会的程度,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社交等领域,大大提升听障群体的生活幸福感。技术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亮相,服务听障运动员,收到了高度赞誉。


天理之新

如果说“天理之先”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先,那么,“天理之新”则体现了“天理”的战略眼光。练校长判断,我们国家当前产业发展有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的趋势,未来最大的产业是碳中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天津理工大学就以国家急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超前布局,推进重大项目产业化建设。


1、变废为宝——固废资源化利用

天津理工大学探索了平台-团队-成果的一体化培养模式,重点培育绿色化工与废弃物资源化人才团队,在工业固体(危险)废弃物高效、高值、高质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成套系列技术及工程应用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目前成果已经被应用于京津冀及江苏、浙江、山东、重庆、四川等十余个省市地区,并广泛应用于军工、三元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医药、染料、农药、垃圾处理等行业中。目前,学校联合山东鄄城某公司正在承担8万吨/年工业废盐渣资源化利用系统、2万吨/年垃圾飞灰及工业污泥协同资源化制备陶粒系统等项目,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1亿元。在危废资源化利用领域,实现了领先的技术,解决环保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生态环保领域痛点问题。


2.海上绿色能源——风光无限

如今,化工、制造等诸多行业因为消耗能源产生的污染问题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将原有烧油、烧煤的动能改为风能、光能、潮汐能,那么掣肘众多高耗能行业发展的问题将被根本解决。


2022年,由练继建校长本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天津理工大学相关团队参与承担了国家参与投资1个多亿元的“近海漂浮式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此项目属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其中中央财政经费就达3360万元。项目核心就是为了突破近海漂浮式光伏系统设计集成技术及适合海洋气候环境的电气、机械核心部件技术,开展近海“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水、强雷电、强台风”环境下光伏组件和关键机械结构、电气部件的耐候性研究,开发漂浮式光伏机械结构设计方法、电气系统设计等诸多方法,通过研制各种适配的机械部件、变换器,克服强风浪下故障预警、智慧运维等难点,项目成果将形成近海漂浮式光伏发电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确立在近海光伏开发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练继建校长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河实验室建设要求,抢抓中长期贷款项目机遇,培育国家急需的科研成果。聚焦主业持续深耕并前瞻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智能检测、区块链、集成电路、智能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进一步强化科研成果质量导向,实施精准培育,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打造更多天津版的“国之重器”。



天津理工大学靠什么支撑起众多前沿科技项目布局?天津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楷亮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支撑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超过20位、省部级人才已达136人,围绕高层次人才建设的省部级创新团队19支,形成了人才聚集的集群效应,为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学校不断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增设了“应用推广型”副教授、教授岗位,让擅长横向科研的老师有了自信和积极性;率先探索建立科学的论文评价体系和科研项目分级实施细则,打破“轻横向重纵向”的项目考核体系、打破“唯SCI”的论文评价规则,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人才多元化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探索出“专利作价入股”联合创办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促进高质量成果涌现,学校紧抓各种发展机会,聚焦特色,加强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既要建设好管理好现有的34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更好支撑人才培养与高水平成果产出,又要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力量,积极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和海河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三个方面协同发展,为学校的科研强校战略实施提供了保障,结合高效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有效支撑了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聚焦天津市重点产业链,更好服务于天津高质量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源于社会需求,落脚点也将归于社会需求。天津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彬介绍了学校“以用立业”优化学科、创新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2019年至今,天津理工大学新增本科专业7个,分别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老年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这些专业是学校在对产业、企业、行业协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的师资资源、硬件设施、软件基础等条件开展的。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之前都是从侧重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了实际应用,这就不仅仅需要研究型人才队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工程师围绕社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因此,学校从2020年开始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并招生。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加强,个性化教育已经日益得到重视,学校从之前的跨学院跨学科选课到开设辅修专业,到现在开展了一系列微专业课程,满足跨学科实用人才的培养。例如:工商管理学院建设的《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与价值规划》微专业,通过课程和实践,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围绕“职普融通”,学校积极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针对某一个产业需求,通过共建新型产业学院,做好任务分工,形成高教和职教错位发展,培养产业需求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例如学校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的智慧海洋能源产业学院,学生通过职业院校两年的学习后,可以考入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赛道学习、甚至下一步报考研究生……为职教学子打通上升通道,也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今年,天津理工大学还成立了由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院长,并聘请行业专家任常务副院长“双院长制”的创新创业学院,高起点地谋划天理双创特色教育。



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刘江涛介绍说,学校通过成立创业实践中心、创客培育中心、双创教研室,真正把校内外双创教育、实践资源有效融合,构建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及“通识教育+专创融合+赛课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深度参与教育教学、项目培育孵化等工作,形成了多层次双创育人生态。


学校对标“天开杯”挑战赛,打造了“天理杯”特色品牌赛事,设置2个组别、5个赛道,选拔“百强双创团队”“优秀双创导师”,并制定重磅奖励政策,持续聚集优质项目,还组织了“双创举英才•逐梦天理杯”“科创市集”等特色活动,持续孵化创客“种苗”、培育高质量双创成果。


积极对接产业方面,学校2020年就开始牵头建设西青大学科技园,推动天开园西翼的建设。2021年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大学科技园,经过一年建设,2022年科技园入驻企业合计产值1.4亿元。目前,西青大学科技园内已重点引进智能制造、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企业50家入驻,涉及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相关产业。


在建设过程中,天理始终瞄准产业所需,力图培育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服务、支撑天津市的行业发展。例如,针对中海油深海作业的需求,学校团队实现了从封堵材料、焊口处理、自动装备等系列的国产替代,解决了行业中“卡脖子”的问题。学校还与西青区、天津中环半导体等引领行业创新的70余家企业共同组建了成立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该联盟是天津市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之一,聚焦战略性产业发展,助力新动能引育。在园区内成立天津英孚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成立了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建立了完备的芯片设计、封装、样品测试平台,目前该企业已完成A+轮融资。


学校还不断健全校友联动机制,与校友企业深圳斯多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天津理工大学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计划投资1亿元,推动重点领域的研发落地。自今年以来,已开展多次交流对接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教授与斯多福公司协商一致,以专利作价入股方式,成立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水系电池研发,第一批入驻天开西青园的成果转化区。在后期研发中,双方还致力于开展光伏行业面粘接胶黏剂及配套盖板新材料和配套涂布设备的研发和试制工作。


未来学校将聚焦国家、地区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与研究方向,推进标志性成果落地,组建能接手“亿元级别”大项目的产学研合作团队,实现学校与产业的深入捆绑,推进大项目成果在天开园落地,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天理之美——

虽然学校四十四岁,按照人的年龄来说也应该是不惑之年,但对于44岁的天津理工大学却凭借着蓬勃的“少年之气”在为国育才的赛道上加速奔跑。练校长访谈最后寄语青年学子——


旭日朗朗,天理昭昭。天理之美,美在育人,美在德能,美在实新,美在青春的昂扬!


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将永葆“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实干担当促发展,勇毅前行向未来,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天理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