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与传承,涵括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总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是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至少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理解、新概括、新认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方针。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论断,突出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与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坚定的文化信仰、高度的文化自信、先进的文化理念、繁荣兴盛的文化体系。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余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体现在民族危亡时的匹夫有责,体现在革命战争下的舍生忘死,体现在改革建设中的求真务实,体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砥砺奋进。这些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引领着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华文化沃土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使中国理论更具有说服性、中国道路更具有规律性、中国制度更具有保障性。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基础,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
其一,将改善家庭文化环境作为建设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础。一个文明进步、健康向上、欣欣向荣的社会,必定依赖民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家庭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塑造人品、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也是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石,更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贴民心。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家庭的优势来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构建主流媒体主导、新媒体并行的多样化传播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型社交软件的日益普及,个体发布的社交信息很容易受到其他在线个体的关注,并进行行为和信息的复制,从而完成信息传播。新媒体的发展带给公众一个参与感十足的发言平台,并凸显出新媒体的舆论主体碎片化的特点。公众由传统媒体接收角色向新媒体用户角色的转变,也是主流传播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公众开始成为舆论的参与者和生成者。
其三,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融合起来,加强文化自信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只有真正地将文化自信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公众对于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发挥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导向作用,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发展进程。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