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看理工 -> 正文
媒体看理工
《中国教育新闻网》——“思政英语老师”徐德伟
2020-06-12

日前,《中国教育新闻网》以《“思政英语老师”徐德伟》为题,报道了我校语言文化学院英语教师徐德伟在教学实践中的新探索,全文如下:

天津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徐德伟在他的学生中有个绰号——“思政英语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无法真正喜欢英语,觉得它就是一种枯燥的工具。然而这学期徐老师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老师总是结合时政来锻炼我们的英语能力,一学期下来我不仅英语水平提高了,而且了解了国家的时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改变,感觉受益匪浅。”汉语言学专业2018级学生孙昕燃这样说。

被学生们评价如此之高的徐德伟,是天津理工大学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他的不普通在于,他总能带给学生们不同于以往的英语学习体验。徐德伟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环节——双语学“习”时间。他事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类讲话整理出来,课上分专题分系列带着学生一起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表达。“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语句,徐德伟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一翻译成英文。

一开始,学生们觉得以自己的水平翻译起来很困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通过徐德伟对其中重点词语的讲解,他们发现,这些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内容,其实用四级词汇甚至高中词汇就能自如地翻译成英文,学起来很有成就感。

除了每堂课10分钟的双语学“习”时间,徐德伟课上的其余时间也都充满了思政味儿。譬如学到alleviate(减轻)这个词,他会讲“减轻贫困”如何表达,进而引申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英语表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也经常被徐德伟当做翻译教学的素材。学生们在练习翻译的同时,不知不觉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本学期停课不停学期间,为了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疫情发展态势和疫情防控知识,徐德伟把重要疫情通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的重要指示等内容做成小专题,用英汉双语的形式推送给各班级群,并同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有力增强了学生们的疫情防控意识、生命健康意识、家国情怀意识和制度自信意识,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复课开学,学校目前已全面恢复线下教学,但徐德伟认为,线上教学的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个别答疑等教学方式依然可以沿用。线下教学几周来,徐德伟把近期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抗疫楷模故事、两会精华等内容带入课堂。课上他带领学生一一攻克难点表达,课下他让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相关段落翻译成英文,每组派一个代表下节课进行汇报,由他进行点评、答疑,并给出参考答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为可以用英语表达时政内容而无比自豪。

讲带思政味儿的英语课,课前要投入大量备课时间,还要时刻关注时事、更新授课内容。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做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新时代的英语课不应该只承担教学生词汇、语法的任务,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徐德伟说。

有了这种想法后,2011年起,徐德伟开始将自己喜爱的政治、历史、古诗词等内容加入教学中。同时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大学生能用所学的英语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

“西方有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有各种偏见,我认为还是民间交流不够,他们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内涵。所以,需要我们中国人去学好英语,主动宣传我们的国家。”徐德伟说。

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句子翻译改成了段落翻译,专门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这印证了徐德伟的观点——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于是,他尝试着把越来越多的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意外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每年开学第一课,徐德伟都会问学生三个问题,他称之为新时代大学英语学习“爱国三问”:你了解中国吗?你愿意对外介绍中国吗?你能对外介绍中国吗?让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英语学习的使命。关于三全育人的内容,徐德伟精心打造老徐牌“课堂思政”系列,将传统文化、党史等中国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老徐牌大学英语思政辅导教材,旨在为同行提供思政内容进英语课的参考。目前20万字的初稿已经完成。

“从徐老师的英语课上,我了解了传统文化,祖国的发展,国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的要求……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够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平康旗的话代表了众多学子的心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