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 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24 作者:朱百禄 来源:
研究生院
阅读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系统梳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成果。官网开设“教育强市看天理”专栏,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呈现广大师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彰显天理作为、唱响天理之声。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钉钉子精神,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实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2021年5月,学校制定通过了《天津理工大学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增强思政引领力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评选示范课程,选树教学名师和团队,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优秀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以点带面,构建思政课程群,立项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项。《高级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美学》《工程伦理》三门研究生课程被评选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授课教师和团队被认定为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专项项目,对标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使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各个环节,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
2.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以优良党风带教风端学风。强化制度建设,明确导师育人职责。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师德师风表现为第一标准。2022年7月,举办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对40岁以下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进行培训。2023年,选派杨璐、匙文雄2位老师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班”。2023年,组织330名研究生导师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的“四有导师学院”在线研修服务项目,不断丰富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锻造人才竞争力
1.支持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凝练特色优质教学成果。广泛动员我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导师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解决我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自2022年起,已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6项;立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92项。
学校始终紧盯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分析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创新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突出贡献,取得了明显人才培养成效,具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
学校始终把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归纳特色教学方法与技巧。挑选适用面广、教学效果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组织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评选。2022年,获批市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立项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
2.不断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本着“优势利用、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的原则,构建高校与社会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模式。在重点领域,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设实践课程、共同承担论文指导等,使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走深走实。
各培养单位已累计获批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单位13个,天津市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单位13个,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3个。
3.持续优化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中突出学术创新,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工作。近五年来,我校各培养单位已获批市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146项,立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184项。3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0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2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获批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学校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