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媒体报道>>正文

 

【央视网】“温暖人性的科技”共塑残疾人无障碍未来
2024-05-21 10:57  




央视网消息(记者魏玉婷)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颁布实施后,天津市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市场带动”的科技助残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市残联联合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天津市无障碍设计标准》《天津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天津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制度规划,为科技助残奠定顶层制度基础。


早在2019年,天津市以承办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上线了无障碍出行导向标识系统——融畅APP,列为全市二十项民心工程,以科技手段解决了残疾人数字出行问题,为残疾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希望。


科技助残:“融”入社会 “畅”通无阻


“手指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天津市的无障碍设施信息,多方便。”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王女士介绍。


2014年因为一场车祸,王女士从此失去了双腿。她告诉记者,自从失去了双腿,出行要靠轮椅十分不便。


融畅APP是天津市残联打造的一款无障碍出行导向系统,集成了天津全市16个区,247个街(乡、镇),5468个社区(村)13类16.1万个无障碍设施点位。用户一键就可以了解到全市无障碍点位的具体信息。


“现在你看,点击融畅APP左下方的‘无障碍出行大黄页’,一键就可以查询医院、餐厅、公园、老人家食堂等生活目标,非常方便。”王女士说。


目前“融畅”APP使用者超2万人次,用户范围也在逐步扩大,除了助残、助老,越来越“暂时”失能的正常人也能够通过使用app,更加便捷地生活。


“我们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去使用它,并将他们的反馈收集起来”天津市残联副理事长张玮说。


科技助残:架起“沟通”桥梁


2020年,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成功获批国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作为中国唯一一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教育学院,二十多年来,积极探索和构建面向听障生的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多模态手语数据集、可识别翻译国家通用手语和普通话的实时交互平台、国家通用手语教学及推荐系统等。


“手语实时翻译与语音输入法相似,只不过语音输入法是输入语音、机器识别转成文字,而前者则是需要输入手语动作和肖像表情,机器识别。”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袁甜甜说。


为了让识别更加准确,他们用了五年的时间收集数据,最终构建起30余万条的视频语料库。


“就是因为我与他们朝夕相处,我才知道对残疾人最好的关心就是平等与尊重,他们不是残障,只是与我们不一样。”袁甜甜说。


现在中国手语实时翻译交互系统可实时识别和翻译聋人在开放场景下的连续自然手语,翻译准确率可达到97%。


去年开始,团队所研发的AI手语实时翻译系统正式被全国无障碍试点示范城市——衢州市采纳,为推动国家无障碍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研发成果先后吸引了中国联通、中国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国民航局等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可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民生咨询窗口、大型赛事服务、交通枢纽导览等多类残健融合交流场景,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服务。


科技助残:“助”的是“心”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只智能导盲犬,完全相信它,它能够帮助视障人士规避障碍物。”5月17日,在天津市“科技助残,感恩奋进”助残日活动现场体验区,来自天津科技大学的学生团队研发的基于仿生牵引特性的高性能智能导盲机器人,吸引众多残疾市民驻足体验。


近年来,天津市残联积极推动科技助残产品研发。目前,已与多家科研研究院、高校、企业合作,已完成AI手语大模型、语音播报红绿灯等科技助残产品的研发。


“生活”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同时也要“心理”无障碍。助残日活动期间,天津市残联与和平区残联共同举办了“守护心灵,共筑健康”心理健康体验活动。


活动中,授课嘉宾围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旨在帮助残疾人释放负面情绪,接纳自我,以更阳光、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关闭窗口

Baidu
map